2023暑期社会实践简报之三十二:文物推荐我们在路上

点击数:    时间:2023年08月09日 16:58   作者:    录入:王雅凤    来源:          

中华文物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推荐中华文物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提升国民素质,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对此,中华文物推荐行文队围绕“推荐中华文物,传播文化价值”这一主题,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8月4日,在河南工业大学中华文物推荐社会实践团队成员进行一定的规划后,首先针对以“商朝、西周、春秋、唐朝、宋朝”为代表朝代的文物进行参观了解,探寻其背后的历史和故事。第一站,团队来到了郑州博物馆。

211A2E

(图为陶瓷的历代发展文物示例)

本次探访以“陶器”到“陶瓷”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实地观察从“新石器时代”到中国陶瓷鼎盛时期“宋代”的中国陶瓷演变。陶瓷是由黏土和其他天然材料制成的陶土制品,反映了当时较为初级的生产力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成熟掌握了陶瓷的制作技术,在陶瓷的基础上经过精细加工和高温烧制而成了高级陶瓷制品—陶瓷器。在博物馆中,可以明显看出从商代到宋代中国的陶瓷不断走向“精美化”和“多样化”的方向,而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和文化水平的逐步晋升。

当一个又一个可以说算是不太完整的文物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时,我们不仅仅是感受到文物的演变,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五千年的沧海桑田,人们各方面的使用器具早已千变万化,但是这些文物却有一种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通过他们,我们仿佛能看到古人对文物的使用场景,仿佛唤起了深藏在我们血液里的专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触动。中原孕育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干,开启了中华民族文明之源。数千年来,有20余个王朝在此建都,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名都相望,城垣相叠,文化厚积。丝绸之路从洛阳延伸,中原文化广纳百川,辐射四海,演绎中华民族辉煌生机。在参观展厅里,几千年的文物流传让我们不禁感叹: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1EB3F2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参观)

跨进了这向往已久的大门,逐渐融入了一种和谐安详的氛围,仿佛又重新见证了历史,仿佛又重见了各古国的前身。我们又重新领略到先人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件件遗留的都印证了这一切。在此仿佛又看到那渐行渐远的身影,那印证着艰辛与汗水的沉重脚步,那悄然滑落的汗水。每间展厅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仿佛我们成了考古人员,仔细地观赏着这些在我心中如星辰般闪耀的残骸碎片。看着这些只有在电视上只能看到的实物,心中很是激动。这次实践活动使我们受益匪浅,不仅是真实地感受到了时间的刻画痕迹,更惊叹于历史的永不停歇。

5763A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参观)

越往里走,我们就越被中原厚重的历史文化所震撼,被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所折服。数万件稀世珍宝,证明了商周青铜器和历代陶瓷器,犹如镶嵌在中原大地的颗颗明珠,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放射着璀璨的光华。而新时代下,我们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要学历史,保护古物,让文明古国永葆青春。

我们为什么要到博物馆参观文物?我们生活在“观看”无所不在的时代,影像资料的清晰程度已能纤毫毕现。然而去博物馆参观,与文物面对面的经历仍然很难被取代。不仅是“到此一游”的打卡式的纪念意义,得以近距离观察物件本身总是能带给我们未曾料想到的感触。物件就像人一样,有经历、有故事,在时间的历练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个体——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越“文字”或“语言”所能包含的信息。物件似乎什么也没说,但是它所经历的一切造就了它,它的存在本身就诉说着那一切。颜色、质地、大小、重量、微小的痕迹、细处的巧思——当我们有机会面对真正的文物的时候,仔细领略它们的生命和价值,比阅读说明牌上的文字更重要更宝贵。

15D45B

(图为中华文物推荐行文队在郑州博物馆前合照)

(撰稿:河南工业大学行文社会实践团队 审稿:全媒体中心/实践外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