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历来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最基础的促进作用,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被推动到前沿,并且往往在最终起着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毛泽东曾多次强调农民运动的极端重要性,1926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同志提出在武昌开办农讲所,为革命培养优秀农民干部。2022年6月28日,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金色麦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重走当年道路,领略农民干部的风采。
(图为成员们讨论采访方案)
一进大门,悬挂在房檐下的鲜红色字体的牌匾便映入成员们的眼帘,那是1958年周恩来总理为武昌农讲所题写的馆名《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农讲所大院从前到后整齐排列着四栋高台式建筑,晚清风格的砖木房屋,是武汉市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而整体中式风格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许多西洋建筑元素。古色古香的院落,修葺精致的园林,恢宏大气的拱券建筑让整体既古朴典雅,又美观实用。成员们绕过穿堂,走进一间大的教室,地上一排排摆放整齐的长凳,足以看出农讲所的学生训练有素。教室东墙上悬挂着孙中山相片,相片下泛黄的总理遗嘱尽显肃穆。成员们近距离观察当年的旧文具,坐在这间教室里,人们好像进入了当年的课堂,兴致勃勃的听主席讲解《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专心致志的听恽代英、方志敏、彭湃、夏明翰等优秀共产党人讲解马克思主义,风华正茂的领袖,独特的精神魅力让大家深陷其中。
(图为学校大厅教室布置)
(图为成员们观看学校的旧文具)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学生寝室里除了床外,还排列着几排整齐的步枪,农讲所注重培养“文武全才”,除讲授理论知识外,毛泽东同志还注重学生们的军事实战训练,他们身着灰草鞋打着绑腿,清晨,起床号一响,学生迅速集合完成进行每日必修的军事训练。学生们在这里学习训练、吃饭睡觉、实践斗争,一条老街、一座学堂、一群青年,在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农讲所的大操场上,毛泽东同志的雕像,屹立于中间,他右手高举,远眺前方,是在为当年的学生们指引方向,又是在为新时代的青年加油鼓劲。
(图为学校寝室内部)
(图为农讲所操场景观)
成员们在农讲所操场遇见了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的社会实践团队,分别对他们的带队老师与队员进行了采访,带队老师与成员们进行了深度交流,大家都受益匪浅。老师在采访中说道,党员的身份时刻提醒着自己要做好一个先进者冲锋者,任何事情都要冲在最前面,尤其在看到祖国的飞速发展与进步的时候,作为党员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希望青年学生能在这么神圣庄严的地方真正认识到先烈们的付出,传承红色文化,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两所大学的青年,红与蓝的碰撞,革命年代的学生与新时代学生的交汇,这样的环境下,成员们也在无形中感受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
(图为采访带队老师)
(图为采访队员)
(图为与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实践团队合影)
毛泽东同志筹办主持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及其后来的实践与理论思考,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奠定了初始之基。1927年6月10日,800多名学员从武昌农讲所毕业后,奔赴农村,他们像星星之火,撒向神州大地,形成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同志,在残酷斗争中,始终高举武装斗争旗帜,英勇奋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为中国革命奉献了青春与热血。
大江东去,斗转星移,时光巨轮巍巍转动,如今,农讲所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农讲所的功能在不断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革命精神在这里弘扬,红色血脉在这里延续。革命先烈不畏牺牲、勇于斗争的精神,深深震撼着大学生们。“最好的缅怀,是接续奋斗。”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应当不负韶华,立志高远,不要让青春如同无舵之舟,传承革命先辈红色血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终生,尽情燃烧自己的青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撰稿:金色麦田实践团队 审稿:全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