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微光致远” 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来到了这次非遗实践之旅的最后一站——河南非遗美学馆。在这里实践团的成员们欣赏到了泥咕咕、香包、孟津剪纸、钧瓷、木版年画、唐三彩、太极拳等各式各样的传统非遗展品以及新式非遗文创。古与新、传统与创新,彼此碰撞、相互交织,造就了“非遗美学”。
午后的烈日的阳光被路旁茂密的树叶遮住,只有细碎的光点透过枝桠的缝隙投在地上。非遗美学馆就坐落于热闹繁华的健康路上,如一座隐于都市繁华喧嚣之中的静谧绿洲,四周商铺林立、人声鼎沸,然而只需转过一个街角,非遗美学馆便如同一幅美好的画卷缓缓展开。展馆虽于熙熙攘攘的闹市之中,却自成一派,闹中取静,独享一份难能可贵的宁静与雅致。
(图为河南非遗美学馆外景 通讯员 微光致远团队 供图)
推门走入馆内,一股清凉扑面而来,安抚下了实践团队成员躁动的心。馆门轻轻合起,将街上的喧闹隔绝,只留下馆内的宁静。团队成员一入馆便被非遗美学馆内的各式各样的非遗展品惊艳到了。美学馆展架上放着的都是精致小巧的非遗展品和非遗文创。一走进展架,便被一股清新的香气吸引住了,寻味望去,是一排色彩艳丽、绣纹精致的香包——河南洛阳市级非遗李阿婆香包。香包上面的纹饰既有传统的牡丹花、荷花、元宝、金鱼等图案,也有现代元素的融入,新颖独特、款式多样。
继续向展馆内部走,一排活泼灵动、憨态可掬的传统泥咕咕在展架上或站、或卧着。泥咕咕的制作工艺精湛,需要经过取土、和泥、捏制、修坯、打孔、晾晒、烧制、彩绘和油漆等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出精美的作品。这些传统样式的泥咕咕多以历史人物、戏曲人物、十二生肖、小动物、飞禽等塑形,以黑色为底色,再点缀以红、黄、蓝、绿等鲜艳的颜色,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而在非遗美学馆内,团队成员发现了一排与传统泥咕咕风格迥异的泥咕咕——泥小妮。泥小妮是以传统泥咕咕为设计原型,融入现代年轻人喜欢的元素,塑造出的IP形象。
(图为以泥咕咕为设计原型的泥小妮IP形象 通讯员 微光致远团队 供图)
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其特点为色彩斑斓,造型生动。在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黄绿白三种釉色,同时,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让黄、绿、白三色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在美学馆的唐三彩文创,以唐代仕女为原型,一改传统仕女唐三彩的典雅华丽,而是融入了现代潮流元素,神态灵动、动作娇憨。甚至,其中一个唐三彩文创则以前段时间爆火的《唐宫夜宴》中的身着红绿襦裙、面贴大红花钿的唐朝少女IP形象为原型。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结合,既是对非遗的延展,又彰显了唐三彩经典艺术烙印。
(图为唐三彩文创唐小妞 通讯员 微光致远团队 供图)
今天是工作日,河南非遗美学馆内参观的游客并不多,实践团员随机采访了几位游客。其中一位游客说道:“馆内既有传统非遗也有新式文创,既做到了传承,又做到了创新,我认为这是很好的。对传统非遗进行创新,融入现代潮流IP,赋予了非遗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可以帮助非遗更好的传承下去。”
河南非遗美学馆之旅,带给团队成员对非遗不一样的认识。在这里,新与旧、传统与创新相互碰撞,相互交织,造就了非遗的传承之美、创新之美。传统非遗承载着民族的技艺、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现代非遗文创则是将传统非遗元素与现代化设计理念、科技手段相结合,既具有传统非遗的文化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和实用功能。美学馆的展品不仅仅是传统非遗技艺的代表,更融入了现代化潮流,以现代年轻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了大众视野,从而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这一次实践之旅中,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非遗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担负起身为文化传承者的责任和担当,继续关注和支持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撰稿:河南工业大学“微光致远”社会实践团队 审稿:全媒体中心/实践外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