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暑期社会实践简报之五十三:修武——以汉服之力,助力乡村振兴

点击数:    时间:2021年08月23日 21:33   作者:    录入:王雅凤    来源:          

中国青年网郑州7月7日电(通讯员 陈琪)英雄逐鹿,志士往来,帝王游幸,名流聚居,厚土生花,绞胎源地,五千年历史,三千年修武。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的宏伟战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走上历史舞台。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包涵最小的单元村一级,还有乡镇一级、县城一级,县域级在乡村振兴战略结构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千年古县,修武县风光灵秀,历史悠久,文脉深厚,为深入了解修武县悠久的文化底蕴,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章华锦传实践团队于2021年7月7日前往修武进行社会实践。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章华锦传成员参观了修武县博物馆。据讲解员介绍,在修武县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众多历史名人在此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近300人,中华始祖、炎黄二帝都曾在此活动;大禹治水也曾长驻此地;世界级文化名人孔子曾在此问礼游学;乐圣朱载育曾在此教学研习;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王维、钱起等人都到修武游山玩水,王维更是在此留下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名句。修武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成为了它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基础。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而修武又被称作“中国瓷器之都”。实践团成员对修武绞胎瓷展开了深入的了解,北宋时,绞胎瓷在焦作当阳峪实现了大规模生产,绞胎文化源于孟子那篇“君子本色,表里如一”,表里如一、内外通透、一瓷一品、更展现出“其色也睟然”的君子气概。经讲解员介绍,每个修武人都将绞胎瓷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翻滚千年的历史长河淘尽硕石尘埃,留下文化荟萃,文明圣火,千古未绝。华夏有衣,霓裳如梦,襟带天地。汉服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汉民族文化服饰,始于皇帝,备于尧舜,定型于西周,《汉书》曾云:“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文化复兴热潮再次兴起,更多的人因为热爱与责任,聚集成为汉服复兴者,在此背景下,汉服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

美是有能量的,更是具有价值的。在对修武县政府进行采访之前,实践团成员了解到,为响应国家号召,发展汉服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古县修武推进美学符号发展,打造中国汉服之都的烙印,使汉服成为修武的县域名片。并且率先提出“中国汉服之都”的称号,以修武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历史性实践。

在对郭书记进行采访中,实践团成员陈琪了解到了修武县提出汉服之都的背景以及初衷,针对时代年轻人,打造全国性的汉服小镇;郭书记讲到,要围绕汉服,将县城的文化旅游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文化IP,带动县城老百姓的就业。除此之外,郭书记还向实践团介绍自己与汉服之间的渊源,身体力行,带头买汉服穿汉服,更是让实践团成员感受到郭书记的亲切,以及为修武县人民谋幸福的拳拳之心。

在对柴主任进行采访的时候,实践团了解到修武县的重大战略规划,汉服产业政策,目前实施情况;同时,柴主任还向成员讲述目前修武县面临的困境以及创新和突破。有目标,有行动,不止敢想,并且敢做!

“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穿行于红石绿水之间,听一曲山水交响乐,登临茱萸峰顶,北望太行,南望怀川,感受山峰绵延与一马平川。通过对修武的了解,实践团认为修武的孩子会成为最幸福的孩子,修武的老人会成为最有安全感的老人,修武的汉服会“穿”向世界!

(撰稿:新闻与传播学院“章华锦传”实践团队 审稿:全媒体中心)